一个「急脾气」小孩怎样才能成长为阳光开朗的暖男?

2025.7.06
李浩朗阳光、帅气、喜欢运动,性格也很开朗。当了多年班长的他,在班级里很有公信力,是老师和同学赞不绝口的好孩子。
他还是个热心肠儿,喜欢帮助别人又喜欢摄影,自然就变成了学校各个活动中的“小劳模”。而他也在这一次次“义务劳动”中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心中所爱……

急脾气小孩儿

从小,爸妈给李浩朗定的目标就不高,家庭氛围主打一个“知足常乐”。

这倒不是真心要“放养”儿子。妈妈细心且聪慧,她早就发现儿子对自己要求很高,性格也急。“这孩子娘胎里就是个急脾气,他其实很累,很多事情不需要我来要求,他自己就会给自己加码,典型的完美主义者。”妈妈说。

所以,她从不主动找儿子问学习的事儿。
“其实,孩子的学习情况和考试成绩,老师都会及时反馈给我们,何必总是问他呢?还变相给了他压力。”
回忆当初,妈妈一脸的运筹帷幄。

一路走来,儿子的成绩也的确从没掉过队,这让父母很庆幸,看来
假装“放养”的小策略是成功的。

 


▲ 李浩朗5岁

来到海淀外国语上学,面对班里众多“海淀学霸”,要强的李浩朗又开始给自己加码。没有达到要求他会钻牛角尖,还跟自己发脾气。有时候会使劲砸桌子,砸到什么程度呢?家里为此给他换了一个新书桌。

刚开始妈妈会制止他,一来觉得这样不对,再也是心疼儿子。可是越制止,儿子“抓狂”的劲儿越会变本加厉,母子俩还会闹得很不愉快。

直到有一次,浩朗又跟自己较劲了,妈妈刚想说话,爸爸示意不要。
“去多找些废纸给他,让他撕。”
爸爸说。

妈妈把家里所有废纸都找来拿给儿子撕,眼看着这堆废纸被一点点撕成了一座小山,儿子也平静了下来。他不再发脾气,没事人一样的做起了自己的事情。
那一刻,妈妈突然意识到,他只是需要一个发泄途径。

从那之后,妈妈学会了引导儿子在情绪上来时分散注意力,让他尝试着控制自己的情绪。渐渐地,儿子发脾气的次数越来越少,性格也变得越来也好了。

平稳度过了青春期后,妈妈很有成就感。尤其当她看见马路上有跟孩子吵架的父母时,她特别想去劝劝:
“不要吼,这样只会起反作用,给孩子发泄的途径,给他们时间,孩子是会自己调整过来的。”

好的家庭教育,往往都是有迹可循的,只有大人能控制好自己情绪,才会培养出情绪稳定的孩子。

 


▲ 全家福

 

综素国际

刚入校时李浩朗上的是综合素质文体班,打羽毛球是他的特长,在文体班一边运动一边学习,每天充实而自信。本以为可以一直踏踏实实走向高考的,一次“开眼界”的研学之旅让他有了新的航道。

 


▲ 李浩朗7岁

 

初二时,学校组织去英国交流学习,在那里他和一群来自意大利和法国的同龄人一起学习和生活。

“那些外国孩子的想法和我们完全不同,他们对世界的看法更让人不可思议。
最主要的是,我发现我们明显没有他们那么快乐。”李浩朗善于观察,是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。

他开始向往外面的世界,也开始纠结要不要更换轻车熟路的学习路径。
跟父母一商量,爸爸看出儿子想出国的念头就像一颗种子,已经生根发芽了,“那还纠结啥?
”一家人很快就做出了决定。
初二念完李浩朗选择了学校的“二四制”,直接进入国际高中部学习。

转入国际高中后,需要尽快明确专业申请的方向,这一开始可难住了李浩朗。
本来跟家里商量的是学商科,但是,又总觉得哪哪都不对劲儿。

李浩朗喜欢摄影,而且拍得还真挺不错的。
到了国际高中后,各类活动丰富多彩,他就热心地当起了“跟拍摄影师”。
后来又尝试拍视频、做视频,每次做完的小片子都会得到一致认可,在大家的赞美声中,一种实打实的成就感油然而生。

“我想改一下申请方向可以吗?
”他试探着问妈妈。

 

商科电影

学商科改成学电影!这可不是件小事,家里专门开了个会。爸爸跟儿子坦言,如果干电影这行,家里可没有一丁点儿能帮助他的资源;妈妈担心,听说学这个专业很辛苦,就业前景也不一定好。

不过,把所有的可能性都分析透彻后,父母依旧让儿子自己拿主意。
“我们当年上大学的专业自己都不喜欢,如今时代不同了,你能在这个年纪就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向,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,
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支持呢!”妈妈真诚地鼓励儿子。

当孩子明确知道自己要什么时,父母就真的得放下家长的权威,与其盲目加戏,还不如退居幕后。这几乎是“放养”的最高境界——“放手”。

专业一确定,李浩朗迅速在学校成立了自己的电影社团Ourtown Studio。

 


▲ 李浩朗(左一)和社团小伙伴

 

“学校真的是给了我最大的自由度,我几乎是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。”
李浩朗美滋滋地笑着说:“想去拍哪个老师,老师绝对会配合。想什么时间去拍,各科老师也会帮忙协调时间。拍完我发了朋友圈,老师们还都积极帮我转发和评论,真的是超级感动啊!”李浩朗的电影梦有了一个良好的序幕。

一到社团活动时间,电影社团的小伙伴们就会跟着艺术指导老师路璐在校园里采风。“说起采风我就想笑,”路老师说:“每次我都强调拍摄元素要尽量丰富,拍拍风景、拍拍同学都很好,但这些臭小子拍着拍着就会把我拉到文化园里去拍那几只“流浪猫”……
一群一米八几的小伙子,围着几只小猫咪拍来拍去,甚至还处心积虑想把猫猫带回家,
哎,可爱又好笑!”

大男孩李浩朗让老师们津津乐道的事情说都说不完。

 


▲ 李浩朗拍的猫猫

 

他申请电影专业,自然就要拍电影短片。
从剧本创作到拍摄剪辑,都是他一个人完成。
他还自己写广告招演员,自己去联系拍摄现场和团队,爸爸妈妈也被他安排在剧组担任“剧务”。
几天下来,疲惫不堪的爸妈问儿子累不累时,他永远是满眼放光的样子:
“只要是拍电影,怎么都行!

一个在尊重与包容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,就像枝叶舒展的树苗,一旦找到了自己心之所往的方向,他就会义无反顾的蓬勃生长。

拍摄时其实遇到过各式各样的困难。
有一次需要用到一个巨大的透明球体,网购回来之后因为太大,一直没有拆开。
直到拍摄当天,把球充气之后才发现球体上的褶皱不是想要的效果,
这个小状况让要求完美的李浩朗瞬间陷入了焦虑。

好在灯光老师建议调节一下光线角度,视频老师也觉得后期制作时可以适当处理,问题是能解决的。
于是,李浩朗调整情绪,顺利完成了拍摄。

“每一次拍摄都是一次磨练,因为总会状况频发,但我知道自己一定能找到解决的办法,这让我也学会了不执着于那些所谓的完美。能遇到电影,真好!”

为了迎接大学生活,李浩朗不断地修炼着自己。想进入大学后组乐队,他就开始自学吉他;发现练习射箭可以沉下心来极度专注,他就天天打卡射箭馆;他还不停地阅读、旅行、认真观察生活,因为这些都是一个电影人所要具备的素质。

妈妈看着这个沉稳冷静、为梦想积极做着准备的大男孩,不禁偷乐:
当初那个拍桌瞪眼的暴脾气小孩儿,去哪了呢?


 

为保证显示正确,请使用竖屏观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