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们在这里「起飞」啦!

海淀校区高二年级侯洋同学与海南校区高一年级王绍钧同学将A2无人机第一视角竞速与B1无人机灭火任务飞行项目一等奖收入囊中。与此同时,海淀校区六年级的李明玑与郭欣宇两位女同学分别获得A2无刷项目小学女子组三等奖与优胜奖。团体项目中,海南校区六年级的谢言瑞与
杨浩
珑
在B4无人机运输任务飞行项目中勇夺一等奖。
海淀校区和海南校区作为全国航空教育示范学校,在同一片赛场上并肩拼搏,共同为母校赢得荣誉!祝贺他们!



▲海淀校区与海南校区师生赛后合影
“黑马”侯洋:
从紧张新手到国赛一等奖!
“当时飞完34秒,我觉得顶多拿个三等奖或二等奖,得知是一等奖,很意外,很惊喜!”

▲海淀校区高二6班 侯洋
侯洋这次参加的是“无人机第一视角比赛”,
选手通过机身摄像头实时传输画面,佩戴FPV眼镜,通过遥控器手动控制飞行,按预设赛道高速穿梭,绕标竞速,比拼完成时间与飞行稳定性。
出于对科技的热爱,
侯洋
从初中起接触无人机项目。升入高中后又加入海外的无人机社团,半年前接触穿越机,并开启了系统训练。他每周利用三到四个晚自习,通过高强度练习打磨飞行细节,毕竟这次国赛,是侯洋第一次站上穿越机赛事的舞台。
“区赛和国赛的氛围都挺紧张的。”侯洋坦言,当时心理压力太大,第一轮比赛就出现了偏离赛道、碰撞障碍的失误,“那次机会基本浪费了,也就只找回了些手感。”

▲眼镜之内,是另一个高速世界
赛场上,成败系于一念之间。第二次飞行前,侯洋做了关键调整:“我告诉自己别想太多,放空大脑、放松肌肉,全靠平时练出的肌肉记忆去飞。” 这种“平常心” 的回归,让他稳定发挥出训练水平,锁定了胜局。

▲侯洋赛前模拟练习
回望本次赛事经历,侯洋感叹:“
未来我将继续努力,多参与竞赛和活动,让自己的人生履历更丰富。” 我们看到,这个在挑战中不断成长的少年,正以更从容的姿态,奔赴下一段旅程。
巾帼双星:
李明玑与郭欣宇的破空之舞
“海淀校区小学女子组,就我们俩。”

▲巾帼不让须眉,赛场并肩前行/李明玑(左)郭欣宇(右)
在传统印象中由男生主导的科技竞技场,李明矶和郭欣宇用实力证明自己。
3-4 年级,李明玑专注于编程无人机项目,期间获得国赛一等奖的优异成绩。进入5-6 年级后,她转战学习操控类无人机项目。本次比赛她特意选择了从未尝试过的无刷FPV第一视角竞速赛。“我想进阶提升,挑战自我。” 她说。

▲赛前训练准备中的李明玑
这是一个高对抗性的无人机竞速项目,三人同场操控,无固定路线,事故风险高,核心比拼的是极速竞技。
而她备赛时间,满打满算不到两个月。

▲FPV项目比较特殊,需要在眼镜里面看飞行的画面
赛道上的重力门环节,更是对操控精准度的极致考验:需要快速上升后平稳下降,既不能因速度过慢撞到上方横杆,也不能因刹不住车冲出赛道。而她虽然终获三等奖,但对李明玑来说,她站上了国赛舞台,与那些练了两三年的对手同场竞技,本身就是突破。
与李明玑并肩出征的郭欣宇,同样带着对科技的热忱站上了国赛舞台。作为从三年级就加入学校无人机社团的 “资深成员”,她的无人机之路始于编程,却在今年 9 月勇敢转向了全新的领域:第一视角无刷组 A2 竞速赛。“操控竞速的速度感和第一视角的沉浸感,让我格外着迷。” 这份对新鲜体验的追求,让她从今年 8 月刚斩获的编程国赛二等奖荣誉中走出,毅然迎接新的挑战。

赛场紧张?郭欣宇自有应对之法:“别人飞的时候,我也拿着遥控器,不开机的情况下模拟平时训练的样子,把赛道再多‘飞’几遍,既能增加对环境的熟悉感,也能放松紧张情绪。”

▲郭欣宇
为了这场比赛,从地方晋级赛到国赛,郭欣宇进赛场之前累计15次训练,集训了5天。

“虽然这次成绩没有平时好,不过我对自己很满意,我全力以赴了。这是一个新的起点,我要一步步的完成它,未来取得更好的成绩。”郭欣宇说
而在男生居多的无人机社团里,她从未感到压力,反而自信满满:“我感觉蛮轻松的,因为我的成绩已经非常好了。”

两位女孩勇敢突破、持续探索,
她们在训练中互相模拟比赛场景,共同进步,展现了“海外”学子勇于挑战、不畏强手的风采。
“灭火先锋”:
以思为刃,以韧为甲
“我是34秒满分!没压力,比我们集训的时候简单一点。”

▲海南校区 高一年级 王绍钧
王绍钧说起来轻松,比赛时却波折不断。最悬的不是他夺冠项目,而是竞速赛中他绕S弯时连失误了四次。“那时候脑子嗡了一下,知道离一等奖越来越远了,但没空想太多,失误一次就立刻追回。”这份韧性让他面对挫折时,也能平稳完成比赛。

如果说韧性是他的 “铠甲”,那独立思考便是他的 “利刃”。在灭火任务备赛时,王绍钧发现:多数选手都采用 “撞火” 的传统方式完成任务,可这种方法容易导致飞机失控。他没有盲目跟风,而是反复观察、实验,最终摸索出一套独特的技法,利用无人机桨叶转动产生的风力,直接将火吹倒。“虽然容错率低一点,但飞机不会像撞火那样完全失控,而且对我来说速度更快。”王绍钧说道

比赛中不盲从主流,能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最佳战术,这种冷静的决策力,正是他脱颖而出的关键。
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技巧,别人的方法不一定适合我”他说。

▲无人机社团日常训练
教练的指导,是他突破瓶颈的关键助力。王绍钧在灭火任务项目中陷入瓶颈。教练给他看了之前冠军的操作视频,又亲自演示操作技巧,不仅如此,还帮他分析飞机维修、调试的节,慢慢的王绍钧不仅掌握了灭火技巧,还能自己修无人机。

▲王绍钧正在维修机器保护罩
现在,无人机不仅是王绍钧的爱好,更成了他未来规划的重要部分。“大学我想读机械工程专业,然后研究无人机原理,比起在赛场上争速度,我更想探索无人机的潜在价值,让它在更多领域发挥作用。”
“黄金搭档”
信任与默契铸就团体金牌
“我们就没有一个人发挥的不好!”
海南校区六年级5班的谢言瑞语气笃定,身旁的杨浩珑笑着补充:“这次比赛给了我一次成长的机会,也让我知道,稳住心态就赢了一半。” 这对从二年级就一同接触无人机的 “老搭档”,在 “B4 无人机运输” 团体赛中,用默契配合与沉着应对,摘得一等奖,演绎了”1+1>2″的故事。

▲谢言瑞(左)与杨浩珑(右)
“最开始入门就我们俩,一起训练、一起琢磨技巧,时间久了,不用说话都知道对方下一步要干嘛。”
比赛中,谢言瑞负责第一棒:起飞、穿越多个不同形态的圈门,最后将物资空投到指定框内。杨浩珑负责第二棒:拾取物资后,完成另一系列更复杂的障碍穿越,最终将物资置于目标平台。

▲谢言瑞参与平时训练
“赛场比训练时难度高,更棘手的是,平台垫子格外光滑,无人机桨叶的气流很容易把物块吹飞。果不其然,他们在第一轮尝试时,物块刚放上去就滑了出去,只能重新再来。
杨浩珑深吸一口气,重新操控无人机:绕圈、穿旗、过门,每一个动作都比之前更稳,最后在投递平台前放慢速度,稳稳地将物块放进圈中。这次关键的调整,不仅为团队挽回了时间,更彻底稳住了赛场节奏。期间谢言瑞一直在他旁边默默为他加油打气。

▲杨浩珑参与2+2社团课
赛场上的每一个表现都是日常训练的打磨。除了2+2项目和社团活动,杨浩珑整个假期都泡在训练场地,回家后还会用飞车模拟器 “加餐”,连谢言瑞都笑称:“有时候梦里都在想怎么穿圈更快。”


▲完美的团队协作是成功的基石
回想这场比赛,谢言瑞总结出了自己的 “获胜秘诀”:“对事情要早做准备,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。” 而杨浩珑则更珍惜这份搭档情谊:“团体赛不是一个人的战斗,我知道言瑞肯定能把第一棒跑好,他也相信我能稳住第二棒,这种信任比什么都重要。”

▲荣誉是新的起点,梦想永无止境。我们为所有参赛学子感到骄傲!
期待未来
京琼两翼能有更多交流
互相促进
在更广阔的天空中
飞得更高,更远!
